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科技
武汉大学校训?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心概况
奚诗百科 2023-12-21 【科技】 783人已围观
摘要[db:Intro]
推荐答案
武大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武汉大学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凝炼出三个不同时期的校训: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校训:“朴诚勇”。
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训:“明诚弘毅”。
改革开放新时期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这一校训具有学校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积淀性,反映了百多年办学的个性特质;内涵具有内在逻辑的连续性,并逐步提升和完善;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拓新反映出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
其他回答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心概况该校文、史、哲、外语、图书馆学科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并且在楚文化研究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方面形成一定的优势。鉴于这种情况,学校于1996年4月成立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这就是本申报机构--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前身。
本中心为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下设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室、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与楚地出土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办有《人文论丛》辑刊。全中心现有专职科研教学人员1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校内兼职人员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在校内专兼职人员中,共有16人分别从英国、德国、中国复旦、华中师大及武大获得博士学位。科研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富有朝气和敬业精神,高职称和高学历者较多,科研能力强。这支队伍精明强干,善于深入学术前沿,从事综合性、创发性的研究。在人员配制上,我们注意突出中国文化研究的综合、交叉、边缘学科的优势和互补。我们聘请了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担任我中心的兼职教授,如北京大学的陈来教授、复旦大学的王振忠教授、中山大学的李宗桂教授、荆州博物馆的彭浩研究员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工藤元男教授等。萧 父教授为我中心顾问。我们还聘请了十数名中外知名学者为顾问。 经过四年的努力,本中心的硬件设施具有相当规模。此次重新组建本中心,学校在用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仍毅然腾出人文馆(逸夫楼)东侧五楼和七楼之全部及九楼之大部,专门供我中心做办公用房和资料用房,面积已逾500平方米。中心现有电脑 台,科研人员人手一台(均在家使用),已出现了办公自动化的趋势,办公室拥有电脑32台,传真机2台,打印机4台,扫描仪3台,复印机2 台,服务器2部,网络交换器1部,UPS10个,各专兼职人员均已上网,人均终端数为1.2个。除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文、史、哲三个资料室的图书资料外,本中心还购置了更加专业化的图书资料6100册,中文报刊71种,外文报刊34种,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我中心在利用图书资料方面得天独厚。所在的人文馆(逸夫楼)有四个相当丰富、实用且又集中的图书资料库,它们分别是:(一)学校图书馆的分馆--国家教育部武汉大学文献信息中心,其中有西文原版书近38000册,现刊及报纸500余种,文科工具书4000余册港台报刊40余种;(二)哲学系资料室,其中有中文图书54550册,外文图书7140册;中文期刊677种;外文期刊224种;(三)历史系资料室,中外图书8.0000万册,中外港台期刊270种;(四)中文系资料室,中外图书6万册,合订本期刊1万册,港台书1000册。此外,距离人文馆不远处,还有校图书馆特藏部,其中有线装书 册。所有这些,使我中心专兼研究人员在借阅图书资料方面十分方便。如果本中心能够被批准为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将能使我中心的研究设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我中心以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特别是其中的中国古代史博士点)、中国哲学博士点、中国语言与文字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为依托,培养中国文化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中心主办的《人文论丛》辑刊(已出版四辑),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为主,并在研究中国人文精神和中国文化转型上独具一格,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并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心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重心。全中心相继承担国家、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项目、国际资助重大科研课题、企业委托课题等45项(其中专职人员29项,兼职人员16项),如国家社科项目“战国时期楚系简牍的综合研究”、“近50 年出土之哲学文献与中国哲学史”、“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从国门打开到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传入之比较”、“20世纪中国哲学学派与思潮”、“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等;教育部社科及教学研究项目9项,如“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现代化”、“清代盐业管理与盐业政策研究”、“传统哲学的人文精神与人生智慧”等;省级重点项目4项,如“古今中西之间--中国文化及社会的近代转型”、“楚国简牍的综合研究”、“英国近代文化中的清教精神与英国的近代化”等;外资项目3项,如“近代日本人的禹域踏查研究”、“丸山真男的近世日本思想史研究”等。专兼职科研人员总计获得各项科研经费 万元。自1996年以来,全中心已正式出版学术著作58部(含合作完成,其中专职38部,兼职20部),萧 父的《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吹沙二集》、冯天瑜的《明清文化史散论》(第2版)、《人文论衡》、陈伟的《包山楚简初探》、郭齐勇与吴根友的《诸子学志》、陈锋等的《中国俸禄制度研究》、杨华的《先秦礼乐文化》、昌切的《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等专著出版后,引起了同行专家的称赞和关注。其中冯天瑜的《东亚智慧与可持续发展》、李工真的《德意志道路--德国现代化研究》还受到了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本中心以第一署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专职243篇,兼职85篇;其中国内刊物319篇,国外刊物9篇。萧 父、冯天瑜、郭齐勇、龙泉明等论文多次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有影响的二次文献转载;徐少华、彭富春、李少军等分别以英、德、日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陈锋、张建民、陈文新、李维武、吴根友等在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深受同行专家的好评。
截止2014年来,专兼职人员共有1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专职人员获奖9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3项),兼职人员获奖8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其他奖项1项),其学术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心以学术研究为主,同时也进行高级人才的培养。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的各门课程,如冯天瑜教授为博士生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元典精神与文化”、“明清文化史”及“文化史研究方法论”,郭齐勇教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儒家哲学”、“哲学史方法论”,陈伟教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楚地出土文献研读”、“先秦历史地理与文化研究专题”,徐少华教授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的“楚文化研究”,陈锋教授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的“清代经济史”、“清代财政史”,张建民教授开设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题”、“区域社会史研究”,陈文新教授开设的“明清文学专题研究”,李维武教授开设的“人文科学概论”,谢贵安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史料介绍”,杨华开设的“先秦文化史”,等等。自1996年以来,本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注:是否不包括校外兼职人员?另还需要加入招收的研究生)招收硕士83名(其中专职人员招收46名,兼职人员招收37人),博士研究生64名(其中专职人员招收33人,兼职人员招收31人),其中33名硕士(专职招收的23名,兼职招收的10名)和19名博士(专职招收的13人,兼职招收的6人)已经毕业并获学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冯天瑜教授的博士生段超,已承担了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应用”,并已于2000年9月出版了《土家族文化史》专著,受到了同行学者的好评。郭齐勇教授的博士生丁为祥的博士论文《张载哲学研究》、丁四新的《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均得到学术界好评,并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中心还接受了多名国内访问学者。事实说明,本中心正逐步成为国内培养中国文化高级专门人才和国内同行研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地。
武汉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老图简介
武汉大学校训意义:“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表明武汉大学对莘莘学子的无限期望:希望学子们能过做一个自尊自强,抱负远大,坚强刚毅,努力探索,追求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人。
校训出处及释义:
1.“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
2.“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3.“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4.“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武汉大学官网
武汉大学存在至今已有上百余年了,但是在学校中,依旧能感受到它的历史之感。武汉大学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就是老图书馆,简称老图。本期的武汉大学带你去看看老图是怎么样的。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简称老图——被看作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象征。这里不仅有藏书,有自习室,也是珞珈讲坛的主讲地。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位于狮子山顶,是武汉大学的至高点,前面就是樱顶、老斋舍、樱花城堡。由开尔斯等设计,上海六合营造公司中标承建,1933年10月开工,1935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4767平方米。
整体
老图书馆占地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和庄严,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
由于图书馆地基不敷使用,设计师凯尔斯便大胆地将主楼后移,采用基柱托起主楼后部,用环廊与地面相接,使图书馆的前方平坦宽阔,背面更加高峻宏伟。
老图书馆主楼第一层正面采用厚重的水泥台基和西式双立柱托起中式歇山顶;主入口为三开间单洞门,使用四对方立柱形成高大宽阔的门廊,既用了西式双联廊柱,又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雀替、额枋。
装饰
老图书馆的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为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形似皇冠,跨度达18米;上立七环宝鼎,除起到装饰作用外,还兼有排气之功用;屋顶上有采暖烟囱,装饰为通灵宝塔状,处处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南屋角立有粗大的隅石,称为“云纹照壁”,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前部两座附楼的歇山顶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称为“歇山连脊”
老图书馆正门上方镶有中国图书馆的祖师爷——老子的全身镂空铁画像,基本造型为老子手持竹简,目光深邃地凝视前方。由于老子是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的一位“图书馆馆长”(周“守藏室史”),故特在老图书馆门前镂刻此“抽象简笔画”一幅,以纪念其弘扬华夏文化之功,并颂扬其治学与文献收藏之勤。老子画像两侧的云纹图案,寓意“青灯伴书卷”,象征着莘莘学子刻苦读书、治学之意境。
大厅
四面通风与采光,能满足240余人同时阅览和借阅的需要,还兼有学术报告厅之功用。厅内整齐老图书馆一楼中部的阅览大厅,层高9.6米,与欧洲19世纪早期大厅式图书馆的格局陈列的黑褐色榄木桌椅都是当年的,古朴而美观,并一直沿用至今
老图书馆主附楼侧后面连接处还建有西式吊脚楼,是洗拖把的地方,细节的考究颇值玩味和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老图书馆不仅外形颇似北京故宫,其内部的取暖方法也与故宫极其相似:在一楼大厅阅览室的木地板下设有取暖道,寒冬时节,烧上烤火炉,热气进入取暖道而使地板发热,阅览室内便温暖如春。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这套取暖系统已不能使用。
结束语老图存在在武汉大学中已有很多年了,充满了历史感,充满了文化底蕴丰富。其建筑是颇具特色的,位于狮子山的最高点,建筑元素有宫殿的元素,是中西合璧的成果。成为了武汉大学最具标志性的建筑。